·首页 》佛子园地 》仁波切小故事返回上级

心的距离--关于亲近大恩五世嘉绒朗智仁波切小感悟

发布时间:2014-09-23 来源:德格宁玛嘉绒寺官网 作者:admin

阻隔师徒相应的不是那雪域高原到某个城市的几千公里那个距离,而是心。心与上师相应,即使远在千里,上师也如同在眼前;心与上师不相应,即使近在身边,上师也像远在天边。

记得有次我在拉萨和先生朝圣,途中发生了一些小麻烦,我一个人在黑暗中默默流泪,突然大恩上师一个电话过来:你好么?在异乡突然收到这温暖关怀的话语,如流落街头的孩子一下见到父母眼泪哗哗流个不停,师父的那句,没关系的,一切都会顺利的。。。让我茫然无措的心一下有了着落点。在这个陌生而而嘈杂的世界里,个体是多么渺小,在无助的当下,始终有双关切的眼睛注释着你,心真正有了皈依处!还有次师父突然来电话,说你是不是不想念经,觉得放好生已经不措了。。。我汗嗒嗒滴,当时确实如此想的,觉得很累了,可以休息休息了。。有次在一个师兄那里,她正在念以前的一个法本,然后师父说了句,全上海弟子就剩2个在每天坚持念了。。。弟子的所作所为都在上师的眼里,上师与我们的区别是他有足够的慈悲与耐心等到我们引导我们成长。师父就是那个真正懂你的人,随时在把握你菩提道方向盘的人!真的是:佛及菩萨众,无碍见一切,故吾诸言行,必现彼等前。

 师父就像雷达,时刻接收着弟子们的各类信息,在关键的时刻,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启发。这样的例子很多,或许,正在看此篇短文的你,也有诸如此类的经历。

平时有事帮师兄们打电话给师父问事情,师父总关切问起大家情况,每当大家修行处于懈怠时我听见师父的声音是疲惫的,每当有师兄稍许有一些进步时我听见师父的声音是欢快的,师父的心真如天下父母心,无不在牵挂我们这些孩儿的成长啊!

还有次,大家在师父那里。有师兄接到一短信,由于未存号码,不知是哪位师兄发来的,正疑惑着互相商量,内容被对面的师父听见,师父问,手机尾号是否为***,师兄答,是!师父说,那是某某。接到短信的师兄疑惑着,不敢相信。毕竟师父弟子众多,遍布好几个省市,不会有误差么?一旁的师兄发话:绝对没错,师父说的肯定正确!!!(着重语气)会意的笑了一下,两位师兄翻起记录的本子,当翻到那一页,疑惑的师兄不语了。

师父记得我们每个人,样子、特征、法名和我们的心。

可是,也有已皈依的师兄总觉得师父不记得他,师父还记得我吗?认识我吗?甚至在师父绕过很多人,特意到他的面前,轻轻的说了句,要好好修行。这个之后,仍然觉得师父不记得他,不认识他。想要阳光遍洒的房间,不仅需要阳光,更需要的是,打开那扇封闭的窗户。要雷达搜索到,也必须本身发出那个电波才行。自己心奔驰在外,远远的漠然避开,再温暖的火炉也得你自己主动走进才能取暖啊!道之根本,亲近善知识”,问题的核心在于亲近。什么是亲近?心和心相应才是亲近,身体或外相上的亲近,并不是真正的亲近。所以,亲近即是心与善知识的智慧、大悲空性藏相应。这有四种情况:身远心近、身近心近、身远心远、身近心远,前两种是真亲近,即不论身体远近,与上师的心相应就是亲近,否则就不是亲近。

佛世时,有两位比丘远道前去拜见佛陀。途中两人极其干渴,必须喝水才能活命;但是水中有虫,一位比丘遵守教言,害怕犯戒而没有喝,结果干渴而死。另一位比丘想:“为了尽快见佛,还是喝吧。”后来当他见到佛时,佛说:“那位护戒而死的比丘,才真正见了我。”所以,心与上师相应,即使远在千里,上师也如同在眼前;心与上师不相应,即使身体亲近,上师也像远在天边。

有个师父曾说我们在亲近师父时会“掩其不善而着其善”,总想把自己“包装”得完美无瑕。说明对师父信心是很微弱的,“师父是最了解我的人,师父无时无刻不在帮助我”这句话常挂在嘴边,但内心是没有力量的,不相信。

实际遇到境界时,心里会疑问:“师父真的有这样的功德吗?真的了解我吗?”若是对师父真的有信心的话,是不会做任何不如法的事,也不会在师父面前保留任何隐私、秘密。其实师父确有“一眼看穿你”的功德,这是我有亲身体会的,而我经常用世间人的经验估判师父。现在每天坚持写一条师父功德,写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许多平时忽略的功德。对师父信心也在一步步增加,多了些感动,多了些感恩,少了些烦恼。深感师恩之大,师恩难报。依师的途中,其实,我们有很多需要去学习去体会去放下自我,愿看到此篇短文的师兄,都能消除我们内心的那份距离,无限生命修皈依。

想起希RA堪布开示里讲述关于修行误区对我们很有帮助:

我们见到上师之前,已经有了很深的成见。上师应该仙风道骨,仪表堂堂,成熟又单纯,威严而慈祥;上师应该有求必应,在我们沮丧的时候给予安慰,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上师应该适时显露神通,以博弟子的欢心,使他们不致于因为修行枯燥无趣而退了道心……我们就是带着这么多的“应该”去见上师的。如果实际情况与预想的不同,我们便感到失望,甚至开始怀疑上师是否真有德行。

师徒之间是否心灵相契也很重要。藏语中把拜师学法称为“喇嘛啦登巴”。“登巴”指依靠,心里坚信依靠上师必定解脱。各人与上师的缘分不尽相同,有人初见上师或仅仅听到上师的名字就会有强烈感应,像米拉日巴尊者第一次听人提起大译师马尔巴罗扎,就对这位不曾谋面的上师生起了无比的信心;也有人是通过不断与上师接触,增进了解而逐渐建立起信任。有的弟子能长期跟随在上师身边学法,像麦彭仁波切的弟子沃莎随侍仁波切三十七年,朝夕相处直到上师圆寂。然而不论身体离上师是远是近,只要内心保持与上师的默契沟通,理解、领悟、牢记他的教诲,在心灵深处感念他的功德和恩德,就能领受到上师源源不断的加持。这便是跟随上师修学佛法,依靠上师趣入解脱。

因观察而不急于跟上师亲近,与因成见而对上师失望,是两回事。你究竟是不抱成见地观察,还是感觉上师与你所期望或迷恋的形象不一致?有时候,上师会故意以出人意料或令人失望的形象出现,挑战你内心的开放能力。你如果希望上师威严,则很可能看到他顽童气质的一面;你以为上师和风细雨,他则会表现得严厉苛责;你觉得上师应该超凡脱俗、与众不同,他就会像个普通人一样打嗝、剔牙、生病、衰老……

没有被上师的显现吓跑,你留了下来。这也许是很久以来第一次,你抵制住自我的诱惑,没有被它牵着鼻子走。这失败让骄傲而狡猾的自我无论如何也不甘心,于是它立刻使出新招,向你道喜说:“现在你已经成为这位重要人物的弟子,你的福报非常人可比。你不仅比一般的凡夫俗子更高明,也比其他宗派的佛教徒更尊贵。你是上根利器,万里挑一。”如此吹捧之言,你听起来却颇为受用。

让你感觉自己很重要,是“自我”惯用的伎俩。在“自我”的怂恿下,你忙着扮演新的角色。在世人面前,你扮演佛教徒;在佛教徒面前,你扮演道行更高的佛教徒;在上师面前,你扮演“孺子可教”的好弟子……这种扮演,可能是有意的,但绝大部分时候却是无意识的。换言之,你以为自己是佛教徒,而实际你只是在扮演佛教徒。你换一种吃饭、睡觉、说话、生活的方式,定期烧香、磕头、放生,为宗教或公益事业出钱出力。这都没有问题,关键是:你做这些是为了向世人证明你是佛教徒,或是为了让自己安心,肯定自己的确走在公认的正道上,还是为了把自己的本来面目探个究竟。佛陀传授八万四千法门,无一不指向解脱;但不论修哪个法门,若只是做表面文章,而不肯硬碰硬在自心上下功夫,解脱都将遥遥无期。

但如果你只是装模作样,想表现得比别人更稳重、大方、有见识、有心胸,好让上师对你另眼相待,则很难与上师相应。

走出修行的误区系列--关于出离心/菩提心/皈依/上师与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