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佛子园地 》仁波切小故事返回上级

度人的智慧——大恩上师嘉绒朗智仁波切的小故事(19)

发布时间:2014-09-23 来源:德格宁玛嘉绒寺官网 作者:admin

(一)

某次跟师父聊天,师父讲到关于与人交往时谈话需要善巧与方便。虽然说我们本心是为了帮助或者说度化众生,可当自己的智慧以及方便度化的方法没有掌握好时,往往适得其反,很可能度化没成,而让自己与众生都升起了烦恼心。

师父举例说:今天有出家师父来拜见师父,在跟师父谈论一些修行的问题时,旁边有个师兄迫不及待地插话然后说了一些大教言……最后重复了好多个要发大愿啊,发大愿!他对旁边其他不熟悉的师兄也是如此教诲,那些不熟识的师兄先是一楞,然后就莫名地转过身子又背对着他了......师父说,这就是不懂说话及交往技巧,学佛除了会照搬一大堆教言外,还需要把教言消化变成寻常语言让别人接受,比如,前面出家人在跟师父探讨,人家出家人佛学院出身,人都出家了,不比你懂么,你一个在家人自己也还是个初学,就不知天高地厚地跑上去教诲别人该怎样发大愿.....我们听着都笑了,好象有点楞头青味道了,让人想起《萨迦格言》云:“愚者学问挂嘴上,智者学问藏心底,麦秸漂于水面上,宝石沉没于水底。”师父说:一般人只是会说一些教言,但自己的身心没有与教言融合,自己虽然教化人,而说的话却不能感动别人,不能使更多的人信受,原因何在呢?一定是自己没有学到四摄法方法智慧,或虽学而没有做得身体力行与法相应,在度众时方便与智慧缺一不可....无论什么法,都应该融入自心,并付诸实践,而不应将其作为一种摆设或向人炫耀的资本。

我们听了都收获很大-----

就如文殊菩萨的善巧度众一文中诸大阿罗汉看到这样的情景,惭愧不能自己:「世尊,菩萨的威德神力已如此广大难测,更何况是佛陀您呢?自今以后我们誓以最虔敬之心向十方诸佛菩萨学习!」经云:「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凡修自利利他菩萨行的行者,必须本着慈悲喜舍之心行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其中,「爱语摄」即是先认同对方,给予适时的赞美与鼓励,当建立良好的关系后,对方才容易接受劝导,认同佛法的道理,进而信受奉行,如此才能成就普度众生的目的。 佛法中强调「人人皆有佛性」,只要一念觉悟,烦恼即菩提。

(二)

记得还有一次,在师父那里,有2个初学师兄缠着师父问一些有些世俗的事情,本人听了就有些不耐烦,就说:学佛了么就不能放下点,老问这些!  师父慈悲地说,每个人的心与根基不一样,他们刚开始,对于佛法还没有建立起信仰,需要相当的耐心和慈悲逐渐引导他们,你自己的想法不能代替别人啊!不然很多人没有这些善巧方便的引导就没法与佛法结缘,不肯亲近佛法了,就无法学佛了。。。我听了很惭愧,自己确实缺乏慈悲心和耐烦的心量,回想一下自己不也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么,简直是五十步笑百步啊!

菩萨总是站在众生立场想问题,而我们凡夫总站在自我立场想问题。师父因为慈悲他能体会到众生真正的痛苦,他就象一个深爱孩子的妈妈,有足够的耐心让不同年龄的孩子逐步成长,反观自己的学佛也是逐步过来的,师父从来知道我们心思,在我们基础上来教导我们,而不是一来就说,啊你发出离心啊,你出家啊....我想这样一来很多人就逃掉罗....师父是等我们长大了慢慢明理后才能心甘情愿真正发出离心等,这样菩提道上每一步都很坚实……后来我一个人想了很久,想到眼泪都要出来,从内心里真正体会了诸佛菩萨的无限慈悲及耐心,真的是一世世,几大劫给予的引导啊!真的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母般的心,才会如此辛苦,事无巨细帮我们着想操持,宁愿自己往返劳碌也要一世世地引导救拔,让我们从无明的迷梦中逐渐醒来!

这时再看着六度,四摄这简单的几个字,真正体会那背后的苦心以及大德诸佛菩萨在轮回战场来回奔赴的无我的利生事业的无限辛劳,感恩之心无以言表!

然后我通过师傅的话,逐渐地思索,一想下来,觉得师父与诸佛菩萨都太伟大了,真正同体大悲站在每个众生的立场去体会他的苦痛,就想到观音菩萨以及诸佛菩萨为何要以百千万化身耐心地以各种形象度化众生了,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去共同做事,共同担任工作,共同生活,共同甘苦。师父就犹如观音大士三十二应身,地藏大士和弥勒大士的化身千百亿般的,是菩萨示现和众生同事的榜样。

我们要度人之前先圆满自身,像在开释里说到那样:同事这法门,是十分不容易做到的。一定要有坚强意志,充沛定力,才能成功。还要有“百花丛里过,叶叶不沾身”的崇高风格,才能做到。不然的话,就容易在“溪光山色里,随流逐落花”,反受其害。所以《楞严经》说:“一切众生,为物所转,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顶果法王教言中说:

任何想教授佛法的人,必先使佛法成为他生命的主体;若只是复述教法是无益的,就像一个耳聋的音乐家演奏乐曲,不管曲调多美,自己都无法听闻。领受教法时,我们的动机应该是真诚发愿,愿自身能如法实修;如果我们只想尝试学得一些东西,以便教导他人,就像乞丐演奏音乐是为了牟利,以这种心态去接受教法,于己于人教毫无意义。同样地,为了自己的名声和地位而搜集佛法知识,也是错误的。如俗谚所说:“知识愈多,骄慢愈大;离家乡愈远,离诚实愈远。”在我们内蕴的烦恼尚未调伏之前,又如何去利他呢?这就像身无分文的乞丐高谈要喂饱整座村庄,只不过是个笑话而已。为了确保别人真正的福社,我们必先使自己完善,直到一如巴楚仁波切般。他谦称自己对佛法毫无了悟,整个人却饱含了佛法的要义。(小佛子文)